中央党校教授魏同悟的融悟读书之道
图: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魏同悟(右)中外抱团网主席郑点(左)
中外抱团网2021年1月2日中国北京消息(文:魏同悟,图:郑点)中央党校教授、中外抱团专家魏同悟,笔名融者,中国著名融学专家。
从元旦至今,我融心地将自己的读书学习心得总结了一下,写了这篇近一万两千多字的心得,发给大家,恭请融教融正!
(我的读书心得)
一、何谓读书
读书、学习、思维都是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或学问、艺术。读书人的思想、观念、目的、能力、心态,等基本素养和读什么书,以及读书的方式方法、工具、环境,以及所读之书的内容、主旨,等等,都是需要认真进行融性地研究和把握的问题。
读书,主要是学习,思考、认识、受教、纳知,敏智、蓄德、坚信、立志、拓能、增力,导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其诸多形成或构成要素相互结合、融合、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过程。其本质、特性和功能主要在于融;其规律,也主要在于其诸多形成或构成要素共同融性化运动的规律。
可将读书的过程概括:因融而产生,存在、运动、联系,突(矛盾)、沟通、交流、包容、和谐、融合、融化,变化、更新、兴盛、繁荣、持续,以及融学、融智、融思、融识、融知、融德、融神、融信、融志、融能、融力、融行、融用、融习、融新、融续等过程。读书的过程,就是这些过程的统一或融合。
可将读书的规律概括“融动律”。即:其因读书这种活动或行为的诸多形成要素,共同融性化运动而生,存、动、系,突、通、和、合、化,变、新、兴、荣、续,以及融心、融智、融思、融知、融德、融神、融信、融志、融能、融力、融行,自融、互融、共融、懿融、续融等规律。读书的规律,就是这些规律的统一或融合。
二、读书好
读书的好处、作用、意义诸多。对此,自古人们都有诸多经典的总结。诸如: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总结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对读书的体悟有:“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食粮。”“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马克思讲:“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列宁讲:“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毛泽东讲:“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习近平指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好学才能上进”“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腹有诗书气自华。”
可将读书之“好”概括为:第一、可以通过与先贤们的互融,共同交流论道,间接地扩大认知面,积累知识,明白事理,借鉴经验,提高应用或实践的能力。
第二、可以开拓视野,提高智力,以及分析、理解、判断、概括、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进行融性思维素养和能力
第三、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文化素养,蓄养道德,增强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四、可以充实生活,调节心理或精神状态,陶冶情操,坚定信仰,优化品行、作风和气质。
我的感悟是:读书之“好”,好就好在“融”。即:能融人、融心、融情、融悦、融智、融思、融识、融知、融德、融信、融志、融能、融力、融行、融新,以及促进自身和事业的兴旺繁荣和可融续发展,等等融效。
三、读好书
读好书,是实现“读书好”的重要因素或条件。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技术经验、休闲娱乐、健身养生、历史文物,等等“书”,真是门类众多繁杂,不计其数,犹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要从中选择出好书,确实不易。特别是优选出蕴含着融性的认识、意识、思想、知识和经验的好书,更是不易。
为此不仅要有选择地博览全书,更要明确选择的基本原则。对此,人们也总结了诸多经验。例如:严复在《天演论》中总结的:“信达雅”。强调: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这虽是对翻译的要求,也适用于对其他书籍的评价。
我认为:尽管“书”的种类繁多,很难有统一的判断其好坏、优劣的定式,但也有一些最基本的判断原则。诸如:第一、书中所提出、探讨、论述的问题,是否符合人们的生活和实践需求,是否是热点、焦点、难点、亮点,是否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现实性、长远性和可融性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其内涵、主旨或论点,及其论据,是否具有一定的融性及其融度。诸如:融正(正确)性、融新(创新)性、融信(可信)性、融用(可行、适用、实用)性、融效(效果)性,及其程度。判断融性和融度的基本原则,就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的融性本质特性,及其融性化运动的规律。特别是判断其是否符合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可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规律、方向、趋势和进程,以及人们谋求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信念和行为。
当下,习近平提出的融合发展观和构建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和举措,就是这一原则的实际体现。我们应发奋读书、学习,融心、融力地为此而奋斗!
第三、其内容的丰富性、引人入胜性、引人深思性和启迪性,思路的清晰性,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严谨性,概念或词汇的精准性,论述的简明扼要性、通俗易懂性,文风的朴实性,文采的优雅性,等等。
第四、能融精气神魂。大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都具有一定的、融性的精气神魂。这种精气神魂,也是其诸多形成或构成要素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没有这种融性化的“运动”或“融动”,很难有任何精气神魂产生,也很难融变维持自身,或群体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融力,更难发挥其融性的作用和得以融扬、融传、融承。
“书”,就是大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的精气神的融合体。许多书中,就蕴藉着诸多大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的,融性的精气神,及其融法。读书可以使人纳精、聚气、凝神、蓄魂、融心,以及可将书我之精气神融合在一起,并融变成现实的激人奋进的融力。
在我们拜读国学,学习先贤和英烈的品德和事迹,领悟马列、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的融合发展观的过程中,就能融悟到其中的精气神魂。也正是这些融性的精气神魂,融蓄着中华民族和整个世界的精气神魂,融促着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的共同融性化发展。融悟到书中的融性的精气神魂,并将其融变成自己的融素、融养、融能、融力、融行,就是读书学习的宗旨或重要目的。
第五、能融升人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主要包括:追求清静、纯朴、完美、高尚、尊贵、素美、幽雅、精巧、惬意、风趣、博学、理智、文明、忠孝、仁义、慈爱、包容、和悦、诚信、奉公、宏远、雄伟、创新、进取、富强,安定、持续、发展,等等思想境界。
不同的书,往往都体现着作者或不同人群的思想境界。诸如:
老子的道德经,就体现了“道法自然”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主而不宰、功而不居、利万物而不争等玄德、上善,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马列经典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信仰和厉行的,为解放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思想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的诸多名著中,体现了无我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构建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的心胸、情怀、精神和境界。
从人是诸多自然生命物质相互结合、融合、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其本性为融的事实分析,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符合人的融性本质特性,及其融性化运动规律的境界。即:融的思想境界。
因此,好书,应好在能够提升人们的融生、融存、融动、融系、融突、融通、融容、融和、融合、融化、融变、融新、融兴、融续的,自融、互融、共融、懿融、续融的,为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而奋斗的胸怀、精神和思想境界。
这种思想境界,融意诸多、融妙无穷、融益无限。谁能从书中,或实际生活中融得、融入此境,可得大融益。
第六、能能融人风骨。风骨,一是指人的刚正、顽强、坚韧、
美好的品格、性格、举止、姿态、风度、气概、气质。
二是形容文章、言辞、书法、绘画,等文化作品有个性、特色,有正直骏爽、激情昂扬、刚健遒劲的风格和韵味。
三是人和大自然之精气神的统一体,或融合体,及其综合体现,特别是融性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信仰、志愿等素养的综合体现。
风骨,既是中国人和民族的一种道德素养追求,也是中国古代
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及其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和评论标准。对此,刘勰(朝梁时期大臣,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约465年-约521年),在《文心雕龙》中,做过非常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中讲到:“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其意是讲:《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种体裁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排在第一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感化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体现。所以,能感动人的叙述情怀,必须从有感化力量的风力开始;反复沉吟地铺陈文辞,没有比注意骨更重要的了。所以文辞需要有骨力,好像人的形体需要竖起骨架一样;表达感情的需要含有风力,犹如人的形体要包含有生气一样。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是文章的骨力形成的缘故;表现思想感情明快爽朗,有力感人,是文风清新的缘故。如果文辞藻艳丰富,而风骨不能飞动,那振振的辞采是暗淡而不鲜明的,也不会有声韵之美。所以运思谋篇,务必充分保持充沛的生气,刚健的文辞切实地表达思想感情,文章才有新的光辉。“风”、“骨”对文章的作用,好比健飞的飞鸟使用有力的双翼一样。
陕西师范大学的教授寇效信,在《论风骨》中讲:“‘风’,是作家骏爽的志气在文章中的表现,是文章感染力的根源,比拟于物,犹如风;‘骨’,指文章语言端直有力,骨鲠遒劲,比拟于物,犹如骨。二者合组成词。”(《文学评论》一九六二年第六期)
我们品读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写的《离骚》《天问》《九歌》等名著,会了解到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融悟到他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超拔的神理,以及为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而忧思和为国捐躯的风骨和魅力。
我们永远记得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坚韧不拔、心胸开阔、诚信待人、忠于祖国的品德,不受威逼利诱,不惧拘禁流放,久经塞外苦寒的意志和毅力,“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的气节和风骨。
我们品读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的名著和经历,会敬佩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我宁肯饿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
我们阅读唐代名相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的《谏太宗十思疏》,能够感悟到他喜好读书、智慧超群、素有大志、大耻小节、有胆有识、尽心所事、性格抗直、无所屈挠、危言正词、直言不讳、犯颜直谏的风骨。
我们赏颂唐朝大诗人李白(701年—762年)的诗词。不得不佩服他爽朗大方、豪迈奔放的品格,随性自然、简洁明快、变幻莫测、摇曳多姿、飘逸潇洒,雄奇奔放、俊逸清新、气势磅礴的诗情画意,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不畏人生坎坷、凄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风骨。
我们忘不了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年bai6月6日-du1283年1月9日)“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风骨。
我们敬仰毛泽东的伟大和他“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坦荡胸怀、雄心壮志和风骨。
我们永远蓄养和承续革命先驱、英雄、烈们、模范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爱集体、关心群众、善待他人、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廉洁奉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勇于牺牲、鞠躬尽瘁、诚实守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虚心学习、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甘当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风骨。
尽管“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但是,由于人的“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意识矛盾、贪污腐败、资源竞争、经济竞争、金融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网絡安全、文化冲突、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強权政治、新干涉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冷战思维、军备竞赛,等非融性思想、意识、言行,甚至于战争的长期存在,使人类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违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规律的品行的存在,特别是以风骨为核心内涵和根基的,融性的思想、意识、道德、信仰和行为的严重缺失。
因此,急需通过多读能融人风骨的好书,大力提高人类及其社会可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意识,大力加强以风骨文化为核心和基础的融文化建设,增强和提升人类及其社会的融文化道德素养。这既是为人、做事,处世的根本所在,也促进或实现是整个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可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善读书
善读书,也是实现“读书好”的重要因素或条件。为此:
一要善于融心。即要树立并不断增强融性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诸如: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观、世界观、自然观、人生观、学习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等等。特别是要善于以融性的心理、心态,历史和发展地看待“书”,对待“书”。诸如:清静、谦虚、融容、融和、融合,以及诚心诚意、专心致志、融变成新、融续发展的心态,等等。
二要坚持融则。读书、学习、实践,都是有原则的,都需要坚持符合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规律、需求和信念的原则。
可将这一原则简称为融则。融也不融,不融亦融,二者也是对立
统一、辩证相融的一对矛盾。融也是有原则、有血性、有骨气、有担当、有区分、有分寸、有策略的融,也是要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因情、因势而融之融。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矛盾。诸如:思想观点、道德信仰、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矛盾。读书、学习、实践,往往也是解决作者和读者之间认识性矛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要尽可能地以融性化的方式方法去融同化异、取长补短、融通、融容、融和、融合、融化、融解、融除分歧、矛盾。
并在此融则的指导下,坚持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谦下融人、不耻下问、兼听则明、持之以恒、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趋利避害、去伪存真、去虚就实、去华纳朴、敦本务实、求同存异、融同化异、融合新物、吐故纳新、破旧立新、弊不成新、融变成新、融续发展等原则。
切记不能夜郎自大、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心高气傲、好高骛远,盲目崇拜、盲信盲从、误信为真、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照本宣科、照抄照搬、固执己见、执迷不悟、强词夺理、不知所错、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知错不认,拒不改错、一意孤行。
总之,读书、学习都要融尊历史,融记初心,融持信念,融承传统,融合新物,融变成新,融好当下,融创未来,融续发展。
三要善于融思。读书、学习,都离不开读者的思维,都是一种思维过程。正如朱煮讲的:“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任何思维,也都是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过程。这一事实证实,任何思维都具有一定的融性或可融性;都具有融性化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可以将具有融性的思维,称为融性思维或融思。
融性思维,主要是作为融性思维主体的有融性思维能力的人,在一定的思维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融性的思维资料、知识、信息、工具、方式方法,实现与作为思维对象的客观存在(例如:“书”及其内涵、思想、知识、经验)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即:是人、知、信、物、时、空、态、境,等思维要素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缺少哪一种要素,或融不好都不行。
融性思维,也是人们认识事物融性本质,及其可融性化发展规律的过程。读书、学习就应是这样一个过程。即:读者以事物的融性本质,及其融性化发展规律为基础或依据,通过对书中所反映的事理等信息的采集、筛选、分类、综合,以及融性的分析和判断等活动,感知或认识事物融性化地存在、表现和变化的形式,以及自身内部的,及其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融性本质、结构、功能、联系和可融性化发展规律,并依此本质、特性和规律,找到融性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方法,促进事物融性化发展的过程。
融性思维,主要是人们按照事物融则生、生则存、存则动、动则系,系则突、突则容、荣则和、和则合、合则化、化则变、变则新、新则兴、兴则荣、荣则续的逻辑关系,分析问题(例如:所读的书中所记述或论述的问题)的过程。特别是,在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现实中,更需要从事物自身内部的,及其与相关事物相互之间的融性逻辑关系出发,去认识相互矛盾、对立、冲突的事物或本体的融性和可融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可融性,及其可融性化运动与发展规律。
在读书的融思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疑惑难解的问题,甚至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这就首要先缕清思路:第一、弄清作者提出的主要问题,或基本命题。
第二、弄清作者论述问题的出发点。即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和要素。
第三、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论点,或中心思想,及其依据。
第四、弄清作者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第四、弄清作者的主要目的,及其现实性、可行性,以及实现目的的举措或方式方法。
第五、弄清难点产生的基本因素和原因。往往其因素不融或融不好,就是难点产生的基本原因。找到了促进其因素融性运动的方式方法,便会迎刃而解。可谓是:不知何为“融”,及其所融之“事”、之“物”、之“难点”,焉知何以融,及其为何以融化、融解要融之“事”、之“物”、“难点”!
四要善用融法。读书的方式方法诸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因律、因人、因需、因书、因事、因时、因地、因势而融,灵活地融。特别是要善用辩证相融法。
“辩证相融”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不同事物各自内部的构成要素,或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独立性、相斥性、矛盾性、对立性,与互生性、共存性、互依性、互动性、互系性、互通性、互容性、互和性、共合性、同一性、统一性、可续性之间的辩证的、相融的关系。或者说就是事物的融性与非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辩证相融的关系。读书、学习,也需要认识、理解和把握所读书中的,或不同书中蕴藉的不同思想意识、理论观点之间的同异性、矛盾性,及其统一性和辩证相融性。
辩证相融法,主要是一种以辩证相融的逻辑思维,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融性化发展规律的方法。或者说,这种方法,既是研究和认识自然物质、人类、人类社会、社会实践和大自然等各大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融性本质,及其融性化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也是融除非融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这一方法,也是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以此可提高融性思维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书中蕴藉的思想、意识、理论、观点的融性本质,及其融性化发展的规律。
五要善于融观,读书,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走万里路”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工具和平台,广泛、及时地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尽知天下事”,拓展自己的认知面。
书中的知识往往是静态的、历史的、有限的,只有经常走出去亲眼看一看,切身体悟大自然和实际生活,才能了解民情、国情、世情、民俗风情、欣赏自然风光,以及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切身所得,往往就是最生动、实际、现实、鲜活的“书”。读此“书”,可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验证书本知识真伪、对错、优劣,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情怀,提高自己观察、分析、判别、概括,阐释、验证、联想、拓展、创新,等思维能力,特别是融性思维的融素、融养、融能、融力。
六要善于融用。读书、学习,思考,原本就是一种融知或知融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活动”与其它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辩证相融,不断融变成新和融续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过程中,就包括以融之实践成学、成书,以“学”“书”之融性、融能,融化人心,融启人智、融蓄人德,融树人志,融立人信,指融导人行,等等过程。
六要善于融新。读书、学习,既是向作者或他人学习,领悟、认同、接受其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也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借鉴经验的过程,更是融合新物、有所新悟,有所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诸如:将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等结果,置于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发展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历史性、动态性、发展性的融性分析或考量,就会融生新的更与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发展进程、趋势相融的认识。
可将诸多成语,融变成新,促进其融续发展:求同存异——融同化异;和而不同——和而能融;厚德载物——融德化物;上善若水——善水若融;天地人和——天地人融;世界大同,世界大融;等等。
还可融生诸多新的词汇。诸如,在人、知、物、信、金、权、境(环境)这几个字的前面加一个融字,可以融生出:融人、融知、融物、融信、融金、融权、融境,等词汇或概念。。
在这些字之后,加上个“融”字,也可融生出:人融、知融、物融、信融、金融、权融、境融,等词汇或概念。
用回字法,可将这些名词或概念融合成具有融性哲理的语句:
人融,融人,人融人;融人,人融,融人融
还可将、其中的“人”字换成其他的字。诸如:
读融,融读,读融读;融读,读融,融读融;
书融,融书,书融书;融书,书融,融书融;
学融,融学,学融学;融学、学融,融学融;
习融,融习,习融习;融习,习融,融习融;
知融,融知,知融知;融知、知融,融知融;
好融,融好,好融好;融好、好融,融好融;
和融,融和,和融和;融和、和融,融和融;
道融,融道,道融道;融道,道融,融道融;
善融,融善,善融善;融善,善融,融善融,等等。
进而可从这些回字融合成的语句中,认识和把握到“人融人”与 “融人融”,等等“回词”之中,所蕴涵着的辩证相融关系或规律,以至融合成相关的概念体系,并将其融拓、融展、融成为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
七要善融文化。书是文化的载体,或表现、记载、传播形式。文化,也是其诸多形成资源或构成要素相互结合、融合、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过程或产物,其最基本的本质、特性和功能,皆在于融。
文化的关键,一是要有“文”,二是文能融化人、人心、事物、社会、世界。特别是,人类要善于创造融性的文化,并以融之文,去融化人心、人性、人智、人思、人德、人神(精神)、人信(诚信和信仰)人能、人力,人行,以至融化社会、融化大自然。
读书,首先是书中之“文”,融化读者,然后由读者再去融化他人、实践、事物、社会、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实现和发展,就是社会、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读书与文化,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和各类社会实践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读书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就在于是可以促进或实现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的共同理智化、知识化、文明化、多元融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或环节。
八要善融社会。人具有社会的融性,或融性的社会属性。社会,是人的融合体。人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性的、融性的实践活动。“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融生的,记述、交流、传承社会实践历程和成果的工具或媒介。
读书,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相融合的过程。通过读书,既可以了解社会,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或众人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特别是以融性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或众人的融性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融性化的运行和发展。
读书再多,智商再高,知识再丰富,能力在强,不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相融,也等于零。因此,读书一定要紧密地与社会、社会化需求、社会实践相结合,相融合。特别是要融容、融和、融入、融合社会,与社会融性化发展的规律、需要、趋势、进程相结合,相融合。脱离社会的,与社会不相融的读书,不会有好的、融性的效果。
九要善融自然。书是人写的,是可被人阅读、应用和传承的思想、知识、信息的集成,或融合体。而人则是诸多自然生命物质,相互结合、融合、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书”中记载的内容,也主要是著者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事物的本质、特性、功用和规律的认识。“书”只是这些认识结果或成果的一种载体。
据此可知,第一、人、知识、书,都是自然事物的对象化,都具有自然的融性。
第二、为人、读书、做事、处世,也都必须敬畏、尊从、爱护大自然。这就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之基本原理。
第三、读书,要善于从书中学习、领悟和进一步地探索自然事物的融性本质、特性、功用和规律,学到或总结出新的为人、做事,处事之融道。特别是蓄养大自然的“上善若水”之融善,以及融生万物,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主而不宰、功而不居的融德和融的境界。
第四、要融爱、融尊、融敬、融法、融入、融纳、融用、融护、融续大自然。努力将所学的知识、积蓄的智慧和能力,用于促进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相关实践
,
图: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魏同悟(右)中外抱团网主席郑点(左)
中外抱团网2021年1月2日中国北京消息(文:魏同悟,图:郑点)中央党校教授、中外抱团专家魏同悟,笔名融者,中国著名融学专家。
从元旦至今,我融心地将自己的读书学习心得总结了一下,写了这篇近一万两千多字的心得,发给大家,恭请融教融正!
(我的读书心得)
一、何谓读书
读书、学习、思维都是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或学问、艺术。读书人的思想、观念、目的、能力、心态,等基本素养和读什么书,以及读书的方式方法、工具、环境,以及所读之书的内容、主旨,等等,都是需要认真进行融性地研究和把握的问题。
读书,主要是学习,思考、认识、受教、纳知,敏智、蓄德、坚信、立志、拓能、增力,导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其诸多形成或构成要素相互结合、融合、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过程。其本质、特性和功能主要在于融;其规律,也主要在于其诸多形成或构成要素共同融性化运动的规律。
可将读书的过程概括:因融而产生,存在、运动、联系,突(矛盾)、沟通、交流、包容、和谐、融合、融化,变化、更新、兴盛、繁荣、持续,以及融学、融智、融思、融识、融知、融德、融神、融信、融志、融能、融力、融行、融用、融习、融新、融续等过程。读书的过程,就是这些过程的统一或融合。
可将读书的规律概括“融动律”。即:其因读书这种活动或行为的诸多形成要素,共同融性化运动而生,存、动、系,突、通、和、合、化,变、新、兴、荣、续,以及融心、融智、融思、融知、融德、融神、融信、融志、融能、融力、融行,自融、互融、共融、懿融、续融等规律。读书的规律,就是这些规律的统一或融合。
二、读书好
读书的好处、作用、意义诸多。对此,自古人们都有诸多经典的总结。诸如: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总结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对读书的体悟有:“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食粮。”“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马克思讲:“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列宁讲:“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毛泽东讲:“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习近平指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好学才能上进”“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腹有诗书气自华。”
可将读书之“好”概括为:第一、可以通过与先贤们的互融,共同交流论道,间接地扩大认知面,积累知识,明白事理,借鉴经验,提高应用或实践的能力。
第二、可以开拓视野,提高智力,以及分析、理解、判断、概括、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进行融性思维素养和能力
第三、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文化素养,蓄养道德,增强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四、可以充实生活,调节心理或精神状态,陶冶情操,坚定信仰,优化品行、作风和气质。
我的感悟是:读书之“好”,好就好在“融”。即:能融人、融心、融情、融悦、融智、融思、融识、融知、融德、融信、融志、融能、融力、融行、融新,以及促进自身和事业的兴旺繁荣和可融续发展,等等融效。
三、读好书
读好书,是实现“读书好”的重要因素或条件。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技术经验、休闲娱乐、健身养生、历史文物,等等“书”,真是门类众多繁杂,不计其数,犹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要从中选择出好书,确实不易。特别是优选出蕴含着融性的认识、意识、思想、知识和经验的好书,更是不易。
为此不仅要有选择地博览全书,更要明确选择的基本原则。对此,人们也总结了诸多经验。例如:严复在《天演论》中总结的:“信达雅”。强调: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这虽是对翻译的要求,也适用于对其他书籍的评价。
我认为:尽管“书”的种类繁多,很难有统一的判断其好坏、优劣的定式,但也有一些最基本的判断原则。诸如:第一、书中所提出、探讨、论述的问题,是否符合人们的生活和实践需求,是否是热点、焦点、难点、亮点,是否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现实性、长远性和可融性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其内涵、主旨或论点,及其论据,是否具有一定的融性及其融度。诸如:融正(正确)性、融新(创新)性、融信(可信)性、融用(可行、适用、实用)性、融效(效果)性,及其程度。判断融性和融度的基本原则,就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的融性本质特性,及其融性化运动的规律。特别是判断其是否符合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可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规律、方向、趋势和进程,以及人们谋求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信念和行为。
当下,习近平提出的融合发展观和构建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和举措,就是这一原则的实际体现。我们应发奋读书、学习,融心、融力地为此而奋斗!
第三、其内容的丰富性、引人入胜性、引人深思性和启迪性,思路的清晰性,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严谨性,概念或词汇的精准性,论述的简明扼要性、通俗易懂性,文风的朴实性,文采的优雅性,等等。
第四、能融精气神魂。大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都具有一定的、融性的精气神魂。这种精气神魂,也是其诸多形成或构成要素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没有这种融性化的“运动”或“融动”,很难有任何精气神魂产生,也很难融变维持自身,或群体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融力,更难发挥其融性的作用和得以融扬、融传、融承。
“书”,就是大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的精气神的融合体。许多书中,就蕴藉着诸多大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的,融性的精气神,及其融法。读书可以使人纳精、聚气、凝神、蓄魂、融心,以及可将书我之精气神融合在一起,并融变成现实的激人奋进的融力。
在我们拜读国学,学习先贤和英烈的品德和事迹,领悟马列、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的融合发展观的过程中,就能融悟到其中的精气神魂。也正是这些融性的精气神魂,融蓄着中华民族和整个世界的精气神魂,融促着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的共同融性化发展。融悟到书中的融性的精气神魂,并将其融变成自己的融素、融养、融能、融力、融行,就是读书学习的宗旨或重要目的。
第五、能融升人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主要包括:追求清静、纯朴、完美、高尚、尊贵、素美、幽雅、精巧、惬意、风趣、博学、理智、文明、忠孝、仁义、慈爱、包容、和悦、诚信、奉公、宏远、雄伟、创新、进取、富强,安定、持续、发展,等等思想境界。
不同的书,往往都体现着作者或不同人群的思想境界。诸如:
老子的道德经,就体现了“道法自然”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主而不宰、功而不居、利万物而不争等玄德、上善,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马列经典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信仰和厉行的,为解放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思想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的诸多名著中,体现了无我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构建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的心胸、情怀、精神和境界。
从人是诸多自然生命物质相互结合、融合、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其本性为融的事实分析,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符合人的融性本质特性,及其融性化运动规律的境界。即:融的思想境界。
因此,好书,应好在能够提升人们的融生、融存、融动、融系、融突、融通、融容、融和、融合、融化、融变、融新、融兴、融续的,自融、互融、共融、懿融、续融的,为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而奋斗的胸怀、精神和思想境界。
这种思想境界,融意诸多、融妙无穷、融益无限。谁能从书中,或实际生活中融得、融入此境,可得大融益。
第六、能能融人风骨。风骨,一是指人的刚正、顽强、坚韧、
美好的品格、性格、举止、姿态、风度、气概、气质。
二是形容文章、言辞、书法、绘画,等文化作品有个性、特色,有正直骏爽、激情昂扬、刚健遒劲的风格和韵味。
三是人和大自然之精气神的统一体,或融合体,及其综合体现,特别是融性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信仰、志愿等素养的综合体现。
风骨,既是中国人和民族的一种道德素养追求,也是中国古代
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及其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和评论标准。对此,刘勰(朝梁时期大臣,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约465年-约521年),在《文心雕龙》中,做过非常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中讲到:“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其意是讲:《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种体裁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排在第一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感化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体现。所以,能感动人的叙述情怀,必须从有感化力量的风力开始;反复沉吟地铺陈文辞,没有比注意骨更重要的了。所以文辞需要有骨力,好像人的形体需要竖起骨架一样;表达感情的需要含有风力,犹如人的形体要包含有生气一样。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是文章的骨力形成的缘故;表现思想感情明快爽朗,有力感人,是文风清新的缘故。如果文辞藻艳丰富,而风骨不能飞动,那振振的辞采是暗淡而不鲜明的,也不会有声韵之美。所以运思谋篇,务必充分保持充沛的生气,刚健的文辞切实地表达思想感情,文章才有新的光辉。“风”、“骨”对文章的作用,好比健飞的飞鸟使用有力的双翼一样。
陕西师范大学的教授寇效信,在《论风骨》中讲:“‘风’,是作家骏爽的志气在文章中的表现,是文章感染力的根源,比拟于物,犹如风;‘骨’,指文章语言端直有力,骨鲠遒劲,比拟于物,犹如骨。二者合组成词。”(《文学评论》一九六二年第六期)
我们品读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写的《离骚》《天问》《九歌》等名著,会了解到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融悟到他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超拔的神理,以及为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而忧思和为国捐躯的风骨和魅力。
我们永远记得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坚韧不拔、心胸开阔、诚信待人、忠于祖国的品德,不受威逼利诱,不惧拘禁流放,久经塞外苦寒的意志和毅力,“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的气节和风骨。
我们品读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的名著和经历,会敬佩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我宁肯饿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
我们阅读唐代名相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的《谏太宗十思疏》,能够感悟到他喜好读书、智慧超群、素有大志、大耻小节、有胆有识、尽心所事、性格抗直、无所屈挠、危言正词、直言不讳、犯颜直谏的风骨。
我们赏颂唐朝大诗人李白(701年—762年)的诗词。不得不佩服他爽朗大方、豪迈奔放的品格,随性自然、简洁明快、变幻莫测、摇曳多姿、飘逸潇洒,雄奇奔放、俊逸清新、气势磅礴的诗情画意,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不畏人生坎坷、凄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风骨。
我们忘不了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年bai6月6日-du1283年1月9日)“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风骨。
我们敬仰毛泽东的伟大和他“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坦荡胸怀、雄心壮志和风骨。
我们永远蓄养和承续革命先驱、英雄、烈们、模范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爱集体、关心群众、善待他人、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廉洁奉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勇于牺牲、鞠躬尽瘁、诚实守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虚心学习、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甘当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风骨。
尽管“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但是,由于人的“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意识矛盾、贪污腐败、资源竞争、经济竞争、金融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网絡安全、文化冲突、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強权政治、新干涉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冷战思维、军备竞赛,等非融性思想、意识、言行,甚至于战争的长期存在,使人类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违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规律的品行的存在,特别是以风骨为核心内涵和根基的,融性的思想、意识、道德、信仰和行为的严重缺失。
因此,急需通过多读能融人风骨的好书,大力提高人类及其社会可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意识,大力加强以风骨文化为核心和基础的融文化建设,增强和提升人类及其社会的融文化道德素养。这既是为人、做事,处世的根本所在,也促进或实现是整个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可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善读书
善读书,也是实现“读书好”的重要因素或条件。为此:
一要善于融心。即要树立并不断增强融性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诸如: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观、世界观、自然观、人生观、学习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等等。特别是要善于以融性的心理、心态,历史和发展地看待“书”,对待“书”。诸如:清静、谦虚、融容、融和、融合,以及诚心诚意、专心致志、融变成新、融续发展的心态,等等。
二要坚持融则。读书、学习、实践,都是有原则的,都需要坚持符合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规律、需求和信念的原则。
可将这一原则简称为融则。融也不融,不融亦融,二者也是对立
统一、辩证相融的一对矛盾。融也是有原则、有血性、有骨气、有担当、有区分、有分寸、有策略的融,也是要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因情、因势而融之融。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矛盾。诸如:思想观点、道德信仰、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矛盾。读书、学习、实践,往往也是解决作者和读者之间认识性矛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要尽可能地以融性化的方式方法去融同化异、取长补短、融通、融容、融和、融合、融化、融解、融除分歧、矛盾。
并在此融则的指导下,坚持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谦下融人、不耻下问、兼听则明、持之以恒、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趋利避害、去伪存真、去虚就实、去华纳朴、敦本务实、求同存异、融同化异、融合新物、吐故纳新、破旧立新、弊不成新、融变成新、融续发展等原则。
切记不能夜郎自大、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心高气傲、好高骛远,盲目崇拜、盲信盲从、误信为真、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照本宣科、照抄照搬、固执己见、执迷不悟、强词夺理、不知所错、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知错不认,拒不改错、一意孤行。
总之,读书、学习都要融尊历史,融记初心,融持信念,融承传统,融合新物,融变成新,融好当下,融创未来,融续发展。
三要善于融思。读书、学习,都离不开读者的思维,都是一种思维过程。正如朱煮讲的:“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任何思维,也都是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过程。这一事实证实,任何思维都具有一定的融性或可融性;都具有融性化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可以将具有融性的思维,称为融性思维或融思。
融性思维,主要是作为融性思维主体的有融性思维能力的人,在一定的思维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融性的思维资料、知识、信息、工具、方式方法,实现与作为思维对象的客观存在(例如:“书”及其内涵、思想、知识、经验)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即:是人、知、信、物、时、空、态、境,等思维要素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缺少哪一种要素,或融不好都不行。
融性思维,也是人们认识事物融性本质,及其可融性化发展规律的过程。读书、学习就应是这样一个过程。即:读者以事物的融性本质,及其融性化发展规律为基础或依据,通过对书中所反映的事理等信息的采集、筛选、分类、综合,以及融性的分析和判断等活动,感知或认识事物融性化地存在、表现和变化的形式,以及自身内部的,及其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融性本质、结构、功能、联系和可融性化发展规律,并依此本质、特性和规律,找到融性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方法,促进事物融性化发展的过程。
融性思维,主要是人们按照事物融则生、生则存、存则动、动则系,系则突、突则容、荣则和、和则合、合则化、化则变、变则新、新则兴、兴则荣、荣则续的逻辑关系,分析问题(例如:所读的书中所记述或论述的问题)的过程。特别是,在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现实中,更需要从事物自身内部的,及其与相关事物相互之间的融性逻辑关系出发,去认识相互矛盾、对立、冲突的事物或本体的融性和可融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可融性,及其可融性化运动与发展规律。
在读书的融思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疑惑难解的问题,甚至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这就首要先缕清思路:第一、弄清作者提出的主要问题,或基本命题。
第二、弄清作者论述问题的出发点。即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和要素。
第三、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论点,或中心思想,及其依据。
第四、弄清作者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第四、弄清作者的主要目的,及其现实性、可行性,以及实现目的的举措或方式方法。
第五、弄清难点产生的基本因素和原因。往往其因素不融或融不好,就是难点产生的基本原因。找到了促进其因素融性运动的方式方法,便会迎刃而解。可谓是:不知何为“融”,及其所融之“事”、之“物”、之“难点”,焉知何以融,及其为何以融化、融解要融之“事”、之“物”、“难点”!
四要善用融法。读书的方式方法诸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因律、因人、因需、因书、因事、因时、因地、因势而融,灵活地融。特别是要善用辩证相融法。
“辩证相融”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不同事物各自内部的构成要素,或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独立性、相斥性、矛盾性、对立性,与互生性、共存性、互依性、互动性、互系性、互通性、互容性、互和性、共合性、同一性、统一性、可续性之间的辩证的、相融的关系。或者说就是事物的融性与非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辩证相融的关系。读书、学习,也需要认识、理解和把握所读书中的,或不同书中蕴藉的不同思想意识、理论观点之间的同异性、矛盾性,及其统一性和辩证相融性。
辩证相融法,主要是一种以辩证相融的逻辑思维,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融性化发展规律的方法。或者说,这种方法,既是研究和认识自然物质、人类、人类社会、社会实践和大自然等各大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融性本质,及其融性化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也是融除非融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这一方法,也是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以此可提高融性思维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书中蕴藉的思想、意识、理论、观点的融性本质,及其融性化发展的规律。
五要善于融观,读书,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走万里路”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工具和平台,广泛、及时地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尽知天下事”,拓展自己的认知面。
书中的知识往往是静态的、历史的、有限的,只有经常走出去亲眼看一看,切身体悟大自然和实际生活,才能了解民情、国情、世情、民俗风情、欣赏自然风光,以及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切身所得,往往就是最生动、实际、现实、鲜活的“书”。读此“书”,可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验证书本知识真伪、对错、优劣,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情怀,提高自己观察、分析、判别、概括,阐释、验证、联想、拓展、创新,等思维能力,特别是融性思维的融素、融养、融能、融力。
六要善于融用。读书、学习,思考,原本就是一种融知或知融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活动”与其它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辩证相融,不断融变成新和融续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过程中,就包括以融之实践成学、成书,以“学”“书”之融性、融能,融化人心,融启人智、融蓄人德,融树人志,融立人信,指融导人行,等等过程。
六要善于融新。读书、学习,既是向作者或他人学习,领悟、认同、接受其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也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借鉴经验的过程,更是融合新物、有所新悟,有所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诸如:将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等结果,置于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发展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历史性、动态性、发展性的融性分析或考量,就会融生新的更与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发展进程、趋势相融的认识。
可将诸多成语,融变成新,促进其融续发展:求同存异——融同化异;和而不同——和而能融;厚德载物——融德化物;上善若水——善水若融;天地人和——天地人融;世界大同,世界大融;等等。
还可融生诸多新的词汇。诸如,在人、知、物、信、金、权、境(环境)这几个字的前面加一个融字,可以融生出:融人、融知、融物、融信、融金、融权、融境,等词汇或概念。。
在这些字之后,加上个“融”字,也可融生出:人融、知融、物融、信融、金融、权融、境融,等词汇或概念。
用回字法,可将这些名词或概念融合成具有融性哲理的语句:
人融,融人,人融人;融人,人融,融人融
还可将、其中的“人”字换成其他的字。诸如:
读融,融读,读融读;融读,读融,融读融;
书融,融书,书融书;融书,书融,融书融;
学融,融学,学融学;融学、学融,融学融;
习融,融习,习融习;融习,习融,融习融;
知融,融知,知融知;融知、知融,融知融;
好融,融好,好融好;融好、好融,融好融;
和融,融和,和融和;融和、和融,融和融;
道融,融道,道融道;融道,道融,融道融;
善融,融善,善融善;融善,善融,融善融,等等。
进而可从这些回字融合成的语句中,认识和把握到“人融人”与 “融人融”,等等“回词”之中,所蕴涵着的辩证相融关系或规律,以至融合成相关的概念体系,并将其融拓、融展、融成为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
七要善融文化。书是文化的载体,或表现、记载、传播形式。文化,也是其诸多形成资源或构成要素相互结合、融合、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过程或产物,其最基本的本质、特性和功能,皆在于融。
文化的关键,一是要有“文”,二是文能融化人、人心、事物、社会、世界。特别是,人类要善于创造融性的文化,并以融之文,去融化人心、人性、人智、人思、人德、人神(精神)、人信(诚信和信仰)人能、人力,人行,以至融化社会、融化大自然。
读书,首先是书中之“文”,融化读者,然后由读者再去融化他人、实践、事物、社会、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实现和发展,就是社会、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读书与文化,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和各类社会实践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读书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就在于是可以促进或实现整个人类及其社会与大自然的共同理智化、知识化、文明化、多元融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或环节。
八要善融社会。人具有社会的融性,或融性的社会属性。社会,是人的融合体。人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性的、融性的实践活动。“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融生的,记述、交流、传承社会实践历程和成果的工具或媒介。
读书,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相融合的过程。通过读书,既可以了解社会,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或众人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特别是以融性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或众人的融性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融性化的运行和发展。
读书再多,智商再高,知识再丰富,能力在强,不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相融,也等于零。因此,读书一定要紧密地与社会、社会化需求、社会实践相结合,相融合。特别是要融容、融和、融入、融合社会,与社会融性化发展的规律、需要、趋势、进程相结合,相融合。脱离社会的,与社会不相融的读书,不会有好的、融性的效果。
九要善融自然。书是人写的,是可被人阅读、应用和传承的思想、知识、信息的集成,或融合体。而人则是诸多自然生命物质,相互结合、融合、作用,共同融性化运动的产物。“书”中记载的内容,也主要是著者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事物的本质、特性、功用和规律的认识。“书”只是这些认识结果或成果的一种载体。
据此可知,第一、人、知识、书,都是自然事物的对象化,都具有自然的融性。
第二、为人、读书、做事、处世,也都必须敬畏、尊从、爱护大自然。这就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之基本原理。
第三、读书,要善于从书中学习、领悟和进一步地探索自然事物的融性本质、特性、功用和规律,学到或总结出新的为人、做事,处事之融道。特别是蓄养大自然的“上善若水”之融善,以及融生万物,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主而不宰、功而不居的融德和融的境界。
第四、要融爱、融尊、融敬、融法、融入、融纳、融用、融护、融续大自然。努力将所学的知识、积蓄的智慧和能力,用于促进与大自然共同融性化生存与发展的相关实践